6月20日,复旦大学分别举行2025届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典礼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分别以“终身学习” 和“社会大学”为关键词发表讲话。
即便不能创造剧本,也会选择书写自己的台词
“最想与大家分享四个字:终身学习。”金力在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说,
创新是复旦最鲜明的特质。复旦人能在茫茫人海中一眼找到彼此,拥有持续创新的底气和能力,首先因为我们懂得学习的意义,愿意一辈子做一个学习者,终身学习、终身创新、终身成长。
通过学习,我们葆有自主发展的权利。
学习,解放和保护人的主体性。卓越的大学教育,培养“自主的人”,而非“工具人”。
复旦人不甘于“被定义的人生”“被设计的未来”,即便不能创造剧本,也会选择书写自己的台词;不急于展示 “会什么”,而是喜欢多问一句“是什么”“为什么”;不愿意复制已有答案,而是敢于提出问题并寻求自己的答案。
通过学习,我们获得改造世界的能力。
学习是认识世界,更是为了改造世界。终身学习的普遍场景,是应对挑战、解决问题的奋斗体验,是把握变化、改造世界的曲折过程。
复旦人坚守专业精神,但绝不会固守专业领地,而是按照国家需要、个性志趣和发展需求,去建构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矩阵。
复旦人不应被惯性和成见所束缚,而要为更美好的世界,去探索未知、跨界破界、创新创造、追求卓越。只有舒适区之外,才是成长真正发生的地方。
通过学习,我们让生活之树长青。
曾有荷兰学者研究表明,经常用脑的人拥有更长的健康寿命和平均寿命。如果停止学习,容易陷入思想僵化、情绪低迷、动力不足的状态,像一棵缺乏营养的树,走向枯萎。
复旦人渴望拥有自强的翅膀和有趣的灵魂。复旦人的常青树,源自学习带来的精神自由和富足。学习不仅为了解决问题,更是贯穿人生的态度;不仅是投资未来,更是价值追求。只要学习,就会有成长;只要成长,便不会老去。期待大家保持兴趣、保持好奇、保持热爱,让平凡的日子不断闪亮,既能欣赏天上的月亮,也能弯腰捡起六便士。
从大学到“大学”
“完成研究生学业,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,而是另一种更深刻学习的开始:在社会这所没有毕业典礼的大学,永远葆有使命和热情,终身学习、终身创新、终身成长。”金力说。
面对百年变局、科技浪潮和社会变革,如何把校园里获得的素养能力,转化为应对复杂开放世界的生存智慧?
金力提了三点建议,与大家共勉。
第一,“知识代谢”与“认知免疫”并重。
站在智能社会的门槛上,知识“半衰期”急剧缩短,先积累后应用的传统认知模式很难应对爆炸的信息量。所以我们亟须加强两种思维能力:一是“知识代谢”能力,主动快速地更新认知,像更新学术文献一样更新个人的知识库;二是“认知免疫”能力,抵御信息污染,培养对信息过载的抵抗力。两者如同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,紧密协作、相互影响,共同维持我们认知系统的健康。
第二,“解决问题”与“定义问题”并重。进入社会后,更亟须发现和定义问题的能力。正如爱因斯坦在《物理学的进化》中所说:“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,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。而提出新的问题,新的可能性,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,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,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。”
定义问题与解决问题相辅相成。定义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方向,而解决问题能验证问题定义的准确性。
第三,“专业精神”与“跨界思维”并重。 专业精神是对工作负责到底的态度。在高度分工的社会里,专业精神是立身之本、成事之基。而在开放创新的社会里,跨界思维对于打破思维定式、促进融合创新、增强适应能力,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。
专业精神和跨界思维互为支撑。没有专业根基的跨界,容易流于表面、缺少深度。而有价值的创新,往往是基于某一领域深刻理解之后的拓展和迁移。跨界能带来新工具、新方法、新问题,推动专业的新发现。
通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